【时 效 性】 | 环办函[2006]220号 | 【颁布日期】 | |
【颁布单位】 | 【实施日期】 | 101100 | |
【法规层次】 | 124 | 【文 号】 | 全国 |
【首选类别】 | 【次选类别】 | ||
【其它类别】 | 【其它类别】 | ||
【关 键 字】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林业局办公厅(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相关工业协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我局组织修订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现印发给你们,请研究并提出书面意见,于2006年5月30日前将意见反馈我局。
联系人: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 钟斌
联系电话:(010)66556256
传真:(010)66556252
附件:1.《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
2.《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修订说明
二○○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附件一: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修订稿)》
(征求意见稿)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1、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毒性或感染性的;
2、不排除具有上述一种或多种危险特性的。
三、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另行公布。
四、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经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属于危险废物。此类废物普遍具有危险特性的,应当增补进《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五、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贮存的,该混合物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和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油漆和溶剂及其包装物,废矿物油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像纸,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镍镉电池及氧化汞电池,电子类危险废物等,不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将上述废弃物从生活垃圾中分类收集后,其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按照危险废物管理。
七、《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所列危险废物的产生单位,确有充分证据证明所产生的废物不具备危险特性的,可以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申请该特定废物不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此类废物普遍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应当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删除。
八、《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废物代码”是危险废物的唯一代码,为8位数字。前三位为危险废物产生行业代码;第4-6位为废物顺序代码;第7-8位为废物类别代码(附录A)。“废物来源”是对危险废物产生来源的具体描述。“危险特性”是指易燃性(简称为I)、反应性(R)、腐蚀性(C)、毒性(T)和感染性(In)。
附: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修订稿)》
(征求意见稿)
附录A:
废物类别代码
废物类别代码为两位数字:“废物类别”中1-18类根据废物的来源分类;第19-47类按照所含危险成分分类;第48类为含多种危险成分的危险废物以及其他来源的危险废物。
废物类别 | 废 物 类 别 | 废物类别 | 废 物 类 别 |
代 码 | 代 码 | ||
1 | 医院废物 | 25 | 含硒废物 |
2 | 医药废物 | 26 | 含镉废物 |
3 | 废药物、药品 | 27 | 含锑废物 |
4 | 农药废物 | 28 | 含碲废物 |
5 | 木材防腐剂废物 | 29 | 含汞废物 |
6 | 有机溶剂废物 | 30 | 含铊废物 |
7 | 热处理含氰废物 | 31 | 含铅废物 |
8 | 废矿物油 | 32 | 无机氟化物废物 |
9 | 废乳化液 | 33 | 无机氰化物废物 |
10 | 含多氯联苯废物 | 34 | 废酸 |
11 | 精(蒸)馏残渣 | 35 | 废碱 |
12 | 染料、涂料废物 | 36 | 石棉废物 |
13 | 有机树脂类废物 | 37 | 有机磷化合物废物 |
14 | 新化学品废物 | 38 | 有机氰化物废物 |
15 | 爆炸性废物 | 39 | 含酚废物 |
16 | 感光材料废物 | 40 | 含醚废物 |
17 | 表面处理废物 | 41 | 废卤化有机溶剂 |
18 | 焚烧处置残渣 | 42 | 废有机溶剂 |
19 | 含金属羰基化合物废物 | 43 | 含多氯苯并呋喃类废物 |
20 | 含铍废物 | 44 | 含多氯苯并二?f英废物 |
21 | 含铬废物 | 45 | 含有机卤化物废物 |
22 | 含铜废物 | 46 | 含镍废物 |
23 | 含锌废物 | 47 | 含钡废物 |
24 | 含砷废物 | 48 | 其他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