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效 性】 | 国人厅发[2006]27号 | 【颁布日期】 | |
【颁布单位】 | 【实施日期】 | 101100 | |
【法规层次】 | 124 | 【文 号】 | 全国 |
【首选类别】 | 【次选类别】 | ||
【其它类别】 | 【其它类别】 | ||
【关 键 字】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副省级市人事局:
为全面掌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情况,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工作的指导和服务,经部领导同意,现将《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印发给你们,供参考。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是制定有关政策、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及时深入地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的有关情况,并及时报送给我们,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同时,对此项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部人才流动开发司联系。
联系电话:(010)84226962,84214903
人事部办公厅
二○○六年三月十日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关于调查2005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情况及2006年度需求情况的通知》(国人厅发〔2005〕142号)的要求,我们对各地报送的有关材料进行了统计分析。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如下:
一、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本次调查统计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安徽、江西、广东、海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西安、成都、南京、武汉、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等15个副省级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涉及高校毕业生2440796人。其中,研究生141808人,占5.8%;本科生1170956人,占48.0%;专科生1128132人,占46.2%.在专业上,文科类毕业生626053人,占25.6%;理科类毕业生409389人,占16.8%;工科类毕业生951188人,占39.0%;其他专业毕业生454166人,占18.6%.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状况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统计地区共有214123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为87.7%,比2004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不同学历、不同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及与前两年的比较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2003--2005年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比较表
表2:2003--2005年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表
统计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几年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困难,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左右。从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看,与上年相比,研究生就业率基本持平,本科生和专科生就业率均有提高,其中专科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了4.3个百分点,专科生就业率呈上升势头。从不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看,文科类、理科类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均有提高,但是理科类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幅度不大,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明显,比上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占接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党政机关占2.9%,事业单位占17.2%,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占21.6%,非国有单位(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占58.3%.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接收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非国有单位接收毕业生比例较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增加,提高了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随着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就业指导作用的日益凸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不再一味追求稳定,主要去向不再仅限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是把非国有单位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且呈较快上升趋势。(2003--2005年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占总数比例对比情况见图1)。
图1: 2003--2005年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占总数比例的比较
从2005年不同性质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学历比例情况看,本科生仍然是各类单位接收的主要部分,在各类单位所占比例均在50.0%左右。非国有单位对专科生的吸纳能力较强,招聘的专科生数量与本科生相当。整体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研究生的接收比例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单位(详见表3)。
表3:2005年不同性质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学历比例情况表
(三)不同地区接收高校毕业生情况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2005年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四个地区接收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61679名、59573名、55134名、33629名,占统计地区接收总数的10.9%.内蒙古、甘肃、青海三地毕业生接收数量分别是34583名、20724名、4395名,与去年同期的22780名、14784名和1705名相比均有增加,而且增长速度很快,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数量差距。这表明,一方面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仍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在吸收和引进人才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增强。
(四)人才市场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通过调查发现,2005年在校期间即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毕业生的比例与去年相比有大幅度下降,其中研究生下降22.1个百分点,本科生下降16.6个百分点,专科生基本持平。同时,回到生源地通过市场双向选择实现就业的比例与去年相比呈上升势头。以上数据说明,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高校毕业生择业期逐渐拉长。此外,2005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未就业毕业生中有160548人到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登记求职择业,占未就业毕业生总数299563人的53.6%.这表明人才市场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总体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对人才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人才市场要不断加强市场建设和自身管理,提高服务能力,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培训和建立见习基地等就业服务工作,积极主动地为毕业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2003年--2005年不同学历毕业生落实单位对比情况见表4)。
表4:2003--2005年不同学历毕业生落实单位情况对比表
落实单位方式 | 项目 | 研究生 | 本科生 | 专科生 |
在校期间即与用人单位签约 | 2005年比例 | 40.7% | 40.0% | 39.7% |
2004年比例 | 62.8% | 56.6% | 39.8% | |
2003年比例 | 76.7% | 68.2% | 43.3% | |
回到生源地通过市场双向选择 | 2005年比例 | 7.7% | 14.7% | 15.2% |
2004年比例 | 7.0% | 14.5% | 22.8% | |
2003年比例 | 17.1% | 20.0% | 41.3% |
二、2006年高校毕业生需求情况分析
从本次统计调查情况看,2006年统计地区高校毕业生需求总数为1665044名,其中研究生177003名,占10.6%;本科生923519名,占55.5%;专科生564522名,占33.9%.与上年相比,2006年高校毕业生需求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研究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生呈现下滑趋势
2006年统计地区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5044名,与2005年各地已吸纳的2141233名相比有大幅度降低,降幅为22.0%.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学历来看,2006年对研究生的需求较2005年吸纳的研究生数增长较快,增幅为30%,对本科生需求与2005年吸纳的本科生数基本持平,预计研究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生的需求比2005年吸纳的专科生数有大幅下降,降幅达39%,预计专科生就业走势将呈现下滑趋势。
(二)各就业渠道需求毕业生比例将与上年基本持平,学历需求仍以本科学历为主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测算,预计2006年不同性质单位需求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党政机关64528名,占3.9%;事业单位242789名,占14.6%;国有企业418336名,占25.2%;非国有单位937333名,占56.3%.与上年需求毕业生情况相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需求数量略有下降,非国有单位需求情况继续呈上升趋势,非国有单位仍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
县以下党政机关需求毕业生数量为35378名,占总需求的2.1%,与去年相比有所上升。在非国有单位和县以下党政机关需求毕业生人数增长的情况下,需要各地政府人事部门更积极主动地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供方便。
从学历上看,2006年用人单位需求仍以本科学历为主,统计地区对本科生的需求占到总需求的55.5%(各类单位对不同学历毕业生的需求比例见图2)。
图2:不同性质单位对各学历毕业生的需求比例
(三)中西部地区对毕业生需求呈上升势头
从统计地区中对毕业生需求数量排名前10位的地区情况看,2006年中西部省份有安徽、陕西和贵州,需求数量分别是144822名、121889名和97461名,三省合计364172名,占总需求的22%;而在2005年,需求总数排名前10位地区中的中西部省份分别是重庆、贵州和云南,三省市共需求毕业生175655名,占当年总需求的15%.同时,2006年西部的甘肃、青海等地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也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在人才需求上的数量呈上升势头,这一趋势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有所增加的同时,东部的山东、江苏、北京、广州对毕业生需求数量分别为228600名、196804名、86087名和66000名,需求量仍然较大。这也说明在目前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仍将会是毕业生择业的热点地区(2006年不同地区的总体需求情况见图3)。
图3:2006年不同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前10位)
(四)需求专业相对比较集中
调查结果显示,与2005年专业需求相比,2006年毕业生专业需求情况总体变化不大,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类和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专业。其中排名前十位的专业共需求毕业生587126名,占总需求数的35.3%.此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医药卫生专业毕业生需求增长较快,进入了前十名,需求数为31756名,与去年需求数17227名相比有大幅增长,预计2006年这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会相对较好。除表5所列的排序前十位专业外,2006年统计地区需求数量较多的专业还有师范、法律、汉语言文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临床医学、化工制药、材料学、通信工程、金融等(2006年专业需求排名前十位的具体情况见表5)。
表5:2006年高校毕业生专业需求情况排序
序号 | 专业 | 总需求 | 研究生 | 本科生 | 专科生 |
1 | 机械设计与制造类 | 111883 | 8809 | 59227 | 43847 |
2 |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 | 83652 | 16607 | 46961 | 17584 |
3 | 信息与电子类 | 70576 | 8676 | 42679 | 17421 |
4 | 市场营销 | 69712 | 1921 | 33834 | 30457 |
5 | 管理类 | 61247 | 4694 | 37406 | 18247 |
6 | 建筑类 | 50472 | 2589 | 31438 | 13945 |
7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 41945 | 3829 | 27368 | 9048 |
8 | 英语 | 35932 | 3876 | 22918 | 9138 |
9 | 医药卫生 | 31756 | 6089 | 18057 | 6810 |
10 | 财会 | 29951 | 2264 | 18159 | 7928 |
(五)副省级市专业需求类型同中存异
从副省级市地域分布来看,15个副省级市分别分布在东北地区(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中西部地区(西安、成都、武汉)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在专业上,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信息与电子、市场营销、管理类等都是副省级市需求较多的专业。但是同中存异,各有各的专业需求特色,东北地区四市对土木工程、机电一体化、道路与桥梁、汽车制造与维修、生物工程等专业需求量较大;中西部地区三市对临床医学、文秘、财会等专业需求数量较大;而东部沿海八市需求的特色专业则是经济学、英语、医药卫生等(三个地区副省级市需求排名前十位专业的具体情况分别见表6、表7、表8)。
表6:东北地区四市专业需求数排序
序号 | 专业 | 总需求 | 研究生 | 本科生 | 专科生 |
1 | 机械设计与制造类 | 5907 | 438 | 4306 | 1163 |
2 |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 | 4688 | 325 | 3028 | 1335 |
3 | 市场营销 | 2668 | 6 | 1566 | 1096 |
4 | 英语 | 1714 | 34 | 1302 | 378 |
5 | 土木工程 | 1418 | 15 | 998 | 405 |
6 | 机电一体化 | 1372 | 80 | 715 | 577 |
7 | 道路与桥梁 | 1367 | 62 | 997 | 308 |
8 | 汽车制造与维修 | 1239 | 58 | 691 | 490 |
9 | 信息与电子类 | 1149 | 20 | 1056 | 73 |
10 | 生物工程 | 1000 | 60 | 940 | 0 |
表7:中西部地区三市专业需求数排序
序号 | 专业 | 总需求 | 研究生 | 本科生 | 专科生 |
1 |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 | 1909 | 258 | 1322 | 329 |
2 | 信息与电子类 | 1271 | 82 | 744 | 445 |
3 | 机械设计与制造类 | 1243 | 26 | 876 | 341 |
4 | 市场营销 | 1114 | 3 | 396 | 715 |
5 | 临床医学 | 855 | 134 | 629 | 92 |
6 | 文秘 | 784 | 734 | 50 | 0 |
7 | 财会 | 732 | 1 | 629 | 102 |
8 | 管理类 | 703 | 60 | 561 | 82 |
9 | 师范 | 618 | 36 | 417 | 165 |
10 | 建筑类 | 567 | 51 | 394 | 122 |
表8:东部沿海八市专业需求数排序
序号 | 专业 | 总需求 | 研究生 | 本科生 | 专科生 |
1 | 信息与电子类 | 18807 | 3190 | 12343 | 3274 |
2 | 管理类 | 11639 | 708 | 7090 | 3841 |
3 | 机械设计与制造类 | 11033 | 819 | 7196 | 3018 |
4 |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 | 9059 | 2067 | 6146 | 846 |
5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 8588 | 1016 | 5306 | 2266 |
6 | 建筑类 | 7324 | 616 | 4717 | 1991 |
7 | 经济学 | 6680 | 557 | 4484 | 1639 |
8 | 英语 | 4007 | 380 | 3070 | 557 |
9 | 医药卫生 | 3282 | 1281 | 1499 | 502 |
10 | 市场营销 | 2408 | 44 | 2019 | 345 |
二○○六年三月十五日